+ 新闻中心

上海默捷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白鹤工业园白石公路44116

电话:021-60539868

传真:021-61294165

邮箱:mrgentr@mrgentr.com

网址:www.mrgentr.com




+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新闻中心
工业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
2015-8-20
来源:未知
点击数:  3635        作者:未知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是丰富的。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主要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但什么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呢?一种影响颇广的观点,认为其主要内容是从原来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转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降低******、第二产业的比例,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演化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三种,即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价格变化的差异和统计口径的变化。虽然上述三种原因都能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但由不同原因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现实经济含义有着巨大差异。

    如果产业结构演化主要是由于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不同导致的,产业结构演化将具有微观基础并且是真实产业力量对比变化,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化方向将有真实的导向作用。但如果产业结构的演化主要是由后两种原因导致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也就仅仅是“数字游戏”,并不具有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因而产业结构的演化会自然发生,不应成为产业政策的着力点。

    中国第三产业快速提升不具条件

    从国际经验及中国产业结构演化的史实来看,产业结构演化的三种原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各国产业结构演化的现象。但在不同时期其意义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在产业结构巨变的******个历史时期,即******产业比例大幅下降(发达国家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完成此结构转换),不同行业需求收入弹性差异是导致产业结构巨变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巨变的第二个历史时期,即第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大幅提高(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完成此结构转换),产业相对价格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1953年-2007年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从58%提高到77%,提高了19个百分点,但产业相对价格的变化可以解释其提升的55%以上,而其他两个原因(产业的真实增长及统计口径的变化)仅能解释不到45%。如果不考虑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则在1953年以后按可比价计算的服务部门的比例基本没有变化。这一结论与韩国1975年-2007年服务业比重提高的97.4%、日本1970到2005年服务业比重提高的70.2%均可归因于价格因素相一致。

    美国1970年以后第三产业比例提高(扣除价格因素后,1970年以后美国第三产业仍旧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是以全球化后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基础的。1947年美国第三产业比例已经为71%(2005年不变价),此后一直保持不变。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第三产业比例开始不断提高,到1980年美国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到76%。而与此同时,美国国际贸易开始出现20亿美元贸易赤字。而1971年以前,从1876年-1970年的94年间,除1935年、1936两年出现贸易赤字以外,其他年份美国都是维持了长时间贸易盈余。而1971年后,除个别年份外,美国国际贸易始终处于净出口的状态。因而,美国1970年以后第三产业比例快速提高是以全球化后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基础的。扣除国际贸易影响后,1970年以来美国第三产业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仅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实力,不具备美国20世纪70年代向国外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同样,人民币也不具有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因而中国不具有第三产业比例快速提升的条件。

    中国从1978年起******产业主要向第二产业进行了转移。1978年以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按当年价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8:48:24变为2013年的10:43.9:46.1,******产业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比例******的产业。按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所描述的状况是******产业主要向第三产业进行转移。但按不变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却是从1978的28:48:24变为2013年的2.1:69.6:28.3。这表明,第三产业占比(现价法)的提高主要是第三产业价格更快上涨所致。与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相比,按可比价计算的******产业占比下降幅度更大,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幅度明显下降,而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幅度明显加大。按不变价产业结构描述的状况表明,******产业主要是向第二产业进行了转移。

    第二产业也曾经是发达国家动力产业

    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900美元,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大体仍旧仅相当于美国1940年、日本196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此阶段美国、日本第二产业仍旧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产业。以美国以例,从1929年-1953年I(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60%,而S(服务)部门仅为37%。再以日本为例,从1956年-1970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1%,而第三产业仅为37%。从日本与美国的数据来看,一方面在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的主导动力产业的确有可比之处;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第二产业仍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产业。目前国内有学者提出中国应加快发展服务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这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史实表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仍旧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产业。即使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必须以工业的发展为基石。以美国为例,1839年-1899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例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运输和通信业提高了3.1个百分点;1899年-1953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例提高了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运输和通信业提高了5.3个百分点;1953年-1967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例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运输和通信业也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同步发展,脱离制造业是难以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

    中国的主要动力产业仍旧是第二产业

    中国从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是第二产业。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是什么?若按当年价计算,从1978到2010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别为10%、44%及4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若按可比价格进行计算,1978年-2013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67%和29%;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

    中国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仍旧是第二产业。我们的研究表明,与中国到2020年的不同经济增长率相对应,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有所差异,但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均大于50%;与7%经济增长率相对应,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虽然低于1978年-2013年的贡献率67%,但仍旧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产业;至少到2020年,第三产业难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

    工业是中国利用人口红利的关键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表明,第三产业比例的提高是经济放缓的副产品。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当年价)及就业比例的提高是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率慢于第二产业的结果,对真实经济增长的意义不大,因而中国不应把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着力点,而是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以此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近年经济放缓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说明目前中国尚难承受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目前中国没有必要人为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目前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要下台阶。但目前看到定量的分析计算都没有考虑中国今后10-20年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素质大幅提升,并且今后10年劳动力素质还将不断提升。由于近年来中国教育大发展,可以想象今后10-20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劳动力素质是较低的,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素质是较高的。这一进一出,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我们将此称为质量型的人口红利。

    社科院蔡昉研究员的研究表明,“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转换成全部由高中学历的职工组成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如果进一步调整为全部由大专学历的职工组成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我们的预测表明,从目前到2030年,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平均每年提高0.1年,根据蔡昉研究员的数据,我们可以估测出,仅劳动力素质提高一项就可以带动中国每年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工经所利用CGE模型预测的结果也表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每年可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这些研究都表明,考虑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不能轻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下台阶了。虽然中国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在不断减弱,但质量型人口红利会不断增强;质量型的人口红利将进一步推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性转变;而工业将是中国充分利用质量型人口红利的主战场,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导产业。

热门评论
  • 暂无信息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 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2016                沪ICP备16026419号-1

销售经理:刘经理          手机:13917906408

上海默捷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  Link